中新網黃山5月27日電 (記者 孫自法 倪欣然)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(HIST)、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(中科院遙感地球所)聯合主辦的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”,5月27日在安徽黃山開幕。
  來自UNESCO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(ICOMOS)等國際組織,中國、美國、意大利、挪威、韓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等23個國家的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代表,以及相關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空間技術專家等近200人與會,圍繞“空間技術在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中的應用”主題展開對話。
  這是世界上首次將UNESCO名錄遺產的決策者、管理者和實踐者匯聚一堂,共商空間技術在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這三大UNESCO名錄遺產中應用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大計。
  HIST主任、中科院遙感地球所所長郭華東院士為黃山對話會致開幕辭說,由於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的破壞,世界遺產名錄保護方面面臨嚴峻挑戰。空間技術作為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個強有力工具,具有巨大發展潛力。
  UNESCO世界遺產中心主任拉奧表示,儘管空間技術已經出現幾十年,但在世界自然遺產管理與保護方面還剛剛起步,本次會議為空間技術應用於遺產名錄管理提供一個良好契機。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秘書長韓群力認為,空間技術包括遙感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、大數據技術,將為遺產地名錄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新的視角。
  開幕式上,曾負責黃山申遺考察與評審的IUCN和UNESCO自然遺產評審高級顧問吉姆·桑塞爾獲授“黃山榮譽市民”稱號,黃山市市長任澤鋒向他頒發證書。
  世界遺產、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世界地質公園統稱“UNESCO名錄遺產”,由於其數量逐年增多、面積逐年擴大、範圍逐年拓展,且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衝擊,保護和管理面臨愈來愈多挑戰,而傳統的保護和管理模式已難以應付。業內專家稱,利用空間技術的多尺度觀測、定量反演、綜合分析和數字化表達能力,可支持UNESCO名錄遺產的智能管理與可持續發展。
  本次黃山對話會會期3天,共安排有15場主旨報告和25場大會研討,對話結束時將發表《黃山宣言》,會後還將組織代表赴黃山、宏村世界遺產地實地考察。(完)  (原標題:中外專家黃山對話 共議空間技術促世界遺產發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l64rlxe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