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塗啟智
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近推出《法治論》,是對1998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同名著作的修訂本,《法治論》縱橫古今中外,對從古希腊、古羅馬到近現代西方主要代表國家,從亞里士多德到西塞羅、盧梭、孟德斯鳩、傑弗遜、潘恩等人有關法治學說予以精彩點評,偉大先哲的光輝思想穿越上千年歲月風煙依舊光彩奪目,令人高山仰止。
  法治符合民眾意願,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。與“法治”相對的是“人治”,人治非常不可靠,無法替普羅大眾謀取福祉。人性是貪婪與自私的,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,否則但有人群地方便少不了叢林爭鬥,對人性的不信任從而產生法治的思想,可能起始於斯。無論身處什麼社會,哪怕歷經多少理想信念、宗旨意識教育,只要權力沒有約束,執掌權力者多半都會伸出貪腐之手,這從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加大反腐力度,一大批“蒼蠅”與“老虎”前赴後繼應聲落馬可見一斑。正是因為對人性有了較為現實的新估計,才會有“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”構想與實踐。
  法治使人向善,即便是未有善心,亦不得不做善事。因為有完備的法律體系,頗有些紈絝子弟、花花公子作派的小布什當年做了總統之後,也只能“站在籠子里”謙恭地服務美國民眾。立法者的格言應當是“有完備的法則有善良的人”,而不是“有善良的人則有完備的法”。在一個崇尚法治的國家,維護社會公序良俗,有無法的精神應是首先考慮,其次才是講求品德,二者不可顛倒。
  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跟其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中國古代法家雖有“以法治國”思想萌芽,但其本質仍是君主至上,“匹夫”不是治國的主體而是被治理的對象;儒家雖不排斥法的作用,然主張仁人、賢士治國,主旨還是人治思維,而且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理論指向等級森嚴與愚忠愚孝。而柏拉圖、亞里士多德等西方先哲主張人人生而平等、自由,並且通過法律限制權力思想閃爍不朽的光芒。
  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,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。相信這會成為中國完善法治體系、推進法治建設的“春之聲”。“問世間法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許?”祈盼蘇格拉底們至死不渝追求的“良法”之花在世間每一個角落次第盛開。
  (原標題:法治護佑人類的自由與幸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l64rlxes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